智能驾驶窗口期,长安“天枢智能”筑牢“泛安全”体系
【汽车焦点 资讯 原创】
智能驾驶辅助加速普及的当下,也伴随诸多技术瓶颈与安全困局。
细数当前行业技术路线,大多存在感知局限、场景盲区、决策算法单一低效、执行响应速度滞后等困境,这直接影响到车辆的行驶安全,也是用户没有安全感,不敢用、不爱用的原因。
面对这些共性难题,如何通过底层技术创新,实现用户体验的飞跃,已成为摆在车企面前的核心课题。长安汽车在今年9月召开的第五届科技生态大会上,发布“天枢智能”品牌,提出“泛安全”体系,无疑为以上困局提供了关键破题思路。

以“泛安全”破局智能出行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此前传统的硬件风险,正在向复杂的软件系统风险转移。2025年上半年,国内汽车召回总量达528万辆,其中超40%的问题涉及软件缺陷,逐步成为新的安全隐患。
不仅如此,当车变得越来越智能,风险维度也从“车”本身,逐渐演进为“人车交互”的系统性风险。据不完全统计,超70% 的辅助驾驶用户存在“没有及时响应系统要求”的情况。诸如此类,都将带来新的安全风险。
更深远来看,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大型移动智能与计算终端、新型储能单元、第三智能移动空间、数据采集载体,其安全风险已经从人身安全扩展到身心健康安全,从个人隐私到数据安全,甚至影响公共安全。安全范式也从“被动安全”到“主动智能安全”,从“应急保护”到“超前预防”,从“孤立应对”到“系统防控”演进。
正是因为这些前瞻性的分析,以及“引领汽车文明 造福人类生活”的企业使命,长安汽车恪守对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尊重与普惠关怀,提出“泛安全”体系。除了传统狭义的物理防护,我们日常的行车安全、健康安全、心理安全、隐私安全等,都纳入“泛安全”体系中,并将这一理念全面应用于长安智能化技术开发。
“天枢智能”是目前“泛安全”体系的典型代表,从感知到决策,再到执行,“天枢智能”从行车安全、健康安全、心理安全等层面给用户提供极致安全的智能出行解决方案,致力于把“安全回家”写进万家灯火。

端到端交互式领航辅助+三向六域技术,全心守护行车安全
行车安全是智能网联汽车的基石,也是“天枢智能”的重点攻克方向。
经过大量投入和多年努力,长安打造出了全球唯二的“中央+区域”环网电子电气架构——SDA天枢架构。它具有千兆级的环网带宽、小于0.001毫秒的时间同步精度、冗余的故障保护切换能力,不仅“眼疾手快”“手眼协调”,更实现“控制+通信”双重冗余备份,任一链路剪断,亦能正常运行,让智能驾驶辅助具备极高的效率、极强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如果把SDA比作“神经中枢”,那么天枢大模型就是“大脑和小脑”。长安的用户基数接近3000万,使其在端到端模型的研发中具备天然优势,研发的天枢大模型,是行业首个融合大模型-视觉语言行动模型(VLA),具备像人类五感一样的多模态输入,更重要是具备与环境互动后自我进化的能力,在海量数据闭环驱动下,算法升维,越用越优。

基于以上技术底座支撑,长安自主研发了端到端交互式领航辅助,落实到产品上,也就是天枢智能驾驶辅助的最新技术产品。在驾驶辅助安全、人驾安全、泊车安全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我们知道,传统驾驶辅助依赖预设规则,面对学校路段不规则临停等突发场景,用传统方法很难处理。而天枢智能驾驶辅助可以实时识别风险场景,提前预判风险、规避风险,并且随着数据积累,还能学会更多随机应变的能力。更为惊艳的是交互式领航辅助,通过多模态大模型技术,可以像人一样“读懂”环境,让“条条规则”变成“随机应变”。
人驾安全和泊车安全方面,天枢智能驾驶辅助融合动力底盘技术,不仅突破传统安全极限,更创新多项守护功能。如针对“黑夜+远光灯+行人横穿”致命场景,系统能穿透眩光,比人眼早2秒刹停;针对高速“消失的前车”,系统0.1秒协同转向与扭矩分配,每小时120公里时速下依旧稳如磐石;此外,还能适应多种场景的主动安全,如防误踩紧急制动、泊车防磕、主动加速防追尾等,将“被动防护”转换为“主动出击”。

此外,底盘也是关乎行车安全的根基。长安汽车的三向六域等技术,将纵向(加速、制动),横向(分布式电驱、制动、转向)和垂向(悬架)协同控制,通过拉动六域(动力、底盘、智驾、座舱、车控、热管理)核心功能,打造出安全、可靠的底盘系统——天枢智能底盘,实现知险、避险、脱险。
知险即预见危险,通过行业首发的轮胎全状态监控功能、弹性波AI识别技术等,对轮胎、电池安全进行全天候监控;避险即化解危险,天枢智能底盘针对雨天开发了多模态附着极限感知技术、动态扭矩管理技术等,有效减少打滑,针对大风开发了主动横风稳定系统,并且做到超强的动力性能控制,有效应对陡坡、山路等极端场景。
最后是脱险,当侧方车辆快速逼近产生碰撞时,国内首个预碰撞座椅防护系统主动将乘员反向推离危险源;碰到高速爆胎,天枢智能底盘搭载的分布式电驱可实现最高每小时225公里车速下爆胎不失控;针对软土或沙地,行业首发了沙地脉冲脱困功能;此外还有原地掉头功能,在突遇泥石流、沙地陷车时快速远离危险。
座舱五维联动,环抱式构筑健康安全和心理安全
长安汽车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过,未来车辆将是“工作帮手、生活助手、挣钱能手、情感伴侣”,因此除了行车安全,健康、心理层面也是其一直以来的研究课题。从2018年起,长安的座舱业务就开始关注乘客的情绪状态、疲劳程度等心理因素,构建起从硬件保护到软件体验,再到心理感受的更人性化、更智能的座舱环境,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

首先是交互体验。天枢智能座舱的OS交互系统,全面融入AI技术,尤其是多模态大模型和通用型人工智能的探索运用,实现首发App Agent功能,可以实现用户所有个性化需求,包含自动探店、自动外卖下单、自动购票等,一句话就能满足用户所需所想。
其次是音响系统。通过长安自研的AI全景声算法以及声学布置方案,打造“全景3D环绕声体验”,媲美杜比音效的沉浸式氛围。第三从显示系统入手,通过长安自研的AI PQ画质增强技术,可大幅缓解眼部疲劳,帮助用户聚焦路况,提升安全体验。
第四是快速发展的智联。基于车家互联、手车互联、生态互联三大场景,天枢智能座舱打造专属 Agent,联接起“人车机家办”。例如进入小区车库,车机系统自动识别进入回家状态,自动打开家里灯光、调节温度;驶离车库时,车机系统自动识别进入离家状态,自动关闭电视、空调、灯光等,并启动扫地机器人,就像一个有眼力见的小管家,让用户贴心更安心。

最后是健康。天枢智能座舱搭载行业首创的“纳米水离子空调+高效滤芯+森林级负氧离子”三重净域系统,既高效净化除菌,又持续释放负氧离子,每天开车都像在天然氧吧;同时还有仿生舒压按摩椅、自然零压睡眠空间、全向防晕车等设计,让用户身处其中,感受到像家一样的安全感。
对于“天枢智能”包含行车安全、健康安全、心理安全等的“泛安全”体系,不少业内人士都赞叹“太全面了”,“天枢智能”的安全技术也获得了中汽中心的智能安全综合认证,其前沿领先实力有目共睹。
智能化技术应用不是配置的堆砌,而是要化解新、老安全风险,提供更智能、更安全的汽车产品。长安汽车做出了表率,推动行业从“配置竞赛”回归“安全本质”,这不仅照亮了长安人前行的路,也将为智能驾驶辅助技术的发展,树立起安全的新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