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琨:破局充电焦虑,打造新能源汽车能源供给新生态
【汽车焦点 资讯 原创】
在全球能源结构深度调整、气候变化加剧和环境污染治理的多重背景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领跑全球。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攀升,充电桩作为核心配套设施迎来爆发式增长。根据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总数达到1143.3万台,同比增长49.6%,全球占比超过60%,稳居世界第一。其中,公共充电设施332.9万台,私人充电设施810.4万台,形成了全球最完善的充电网络。这一里程碑式的数据,不仅标志着我国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成就,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普及进入快车道。
在中国,有这样一位新能源汽车能源供给专家,也以其创新的“新能源汽车能源供给生态构建”创新体系,为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布局发挥着关键的推动作用,他就是付琨。
201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尚处萌芽阶段,基础设施极度匮乏。付琨创立复锦电气,最初业务聚焦于最基础、最迫切的充电桩安装与运维。“那时候,我们就是每天跑工地、接线路、调试设备,解决的是车主有没有桩可用的问题”。正是这段扎根一线的经历,让他深刻感受到用户在充电过程中所面临的充电点位稀缺、排队时间长、设备故障率高等种种不便与焦虑。
“充电不方便是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付琨在接受采访时明确指出,消费者对更长续航里程的追求,本质上反映的是对充电便利性的迫切需求,“真正的解决方案并非简单地增加电池容量,而是要构建更加智能化、协同化的绿色高效充电网络”。这一观点直击行业核心,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激增,充电桩布局不均、充电效率不高、能源调配不合理等问题集中爆发,用户对充电的担忧逐渐成为影响新能源汽车普及的重要因素。
自2013年涉足充电桩安装维护,付琨并未止步于设备安装服务商的角色。他以解决行业系统性痛点为目标,历经十年探索与实践,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能源供给生态闭环,这位深耕行业十余年的创业者,用三次体系迭代破解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能源瓶颈。
2016年,当新能源汽车用户还在被有没有桩用的初级问题困扰时,付琨已敏锐察觉到行业发展的深层需求,创新性地提出并发布了行业首个“新能源汽车能源供给全生命周期方案”,首次将“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维护、电池回收”四大环节视为有机整体,为生态闭环奠定了初步框架,完成了体系的第一次迭代。这打破了当时行业只关注建设或运营的片段式思维。
这一理念的落地,催生了复锦电气早期的关键软件平台,2019年初上线的“安心桩接单服务平台”与“安心桩客户服务平台”,正是这一闭环思维的初步数字化实践。前者高效连接运维需求与服务资源,极大提升了设备可用率(据内部数据显示,平台使用后故障修复平均时长缩短40%),后者则为用户提供了统一的保障、查询、反馈入口,极大改善了服务体验。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提出“鼓励建设‘光储充放’一体站”。而此时,付琨早已在该领域布局半年有余,面对高峰时段充电桩集中用电导致的电网负荷骤增,部分区域出现充电跳闸的现象,付琨敏锐意识到,传统的充电桩网络已经无法匹配新能源汽车的低碳属性,必须将能源生产、存储与消费结合起来。
于是体系第二次迭代升级的核心战略“光储充一体化”正式确立,这不仅是物理设施的融合(屋顶光伏+储能系统+充电桩),更是能源流与信息流深度协同的开始。支撑这一协同的关键“能源调度多目标优化决策支持系统”随之诞生,这套系统首次将光伏发电预测、储能状态、充电需求、电网负荷及电价信号等多维数据纳入统一分析框架,运用智能算法,在满足用户充电需求、最大化消纳绿电、降低用电成本、保障电网稳定等多重目标间寻找最优平衡点。
第三次迭代则是智能化与协同化的全面深化,付琨将目标直指“车-桩-网-荷-储”高效互动。随着V2G(车辆到电网)技术路线逐渐清晰、分布式能源接入规模扩大、以及用户对极致体验的追求,付琨的生态体系在2023年后进入高速进化期。
2023年3月,“能源分配调度策略动态优化平台”将V2G潜力车辆纳入调度资源池,结合更精准的负荷预测与可再生能源出力预测,实现策略的动态实时调整,使能源供给网络具备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与响应速度。2024年初,“能源应急处理快速响应调度系统”进一步强化了体系韧性,可针对电网突发波动、极端天气、局部故障等场景,快速协调储能放电、V2G资源调用、柔性负荷调节,保障关键充电服务的连续性。
而最新于2024年10月发布的“能源分配网络智能监测优化平台”,则通过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对海量充电设施、储能单元、分布式光伏及接入车辆状态的毫秒级感知、深度诊断与自主优化,将预防性维护、效率提升、安全管控提升到新高度。至此,覆盖“建、管、用、析、拓”的五大核心模块——充电桩建设与运营、能源管理与调度、用户服务、数据管理与分析、合作与拓展,在智能化基座上实现了有机融合与高效协同。
在服务模式上,该体系依托强大的数据管理与分析模块,彻底改变了传统能源服务的单向与被动。基于大数据分析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体系能为用户提供无缝的充电查询、预约、导航、无感支付等全流程便捷服务,更重要的是,它能学习用户习惯,提供个性化的充电时间/地点建议、优惠套餐甚至周边服务推荐。光储充站点本身具备的绿色属性与稳定供电能力,更是显著增强了用户信任与品牌粘性。这种以用户为中心、主动、贴心的服务体验,是传统加油站模式无法比拟的。
它构建了一个开放的生态平台,促进了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电池企业、充电运营商、电网公司、光伏企业、甚至互联网和金融科技公司在内的多行业深度融合。通过标准化的接口和共享机制,实现了技术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价值共创。例如,车桩数据互通优化了充电策略,电池数据共享助力了梯次利用评估,金融科技则嵌入了灵活的支付和保险服务。这种跨界协同,是解决复杂系统性问题、加速技术迭代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
回望付琨与复锦电气从安装第一台充电桩到构建智慧能源生态的十一年征程,其核心脉络清晰可见:始终以用户痛点为出发点,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开放协同为路径,以绿色低碳为归宿。从解决“有没有桩”的生存问题,到优化“好不好用”的体验问题,再到破解能源可持续性、系统韧性的发展问题,其构建的“新能源汽车能源供给生态构建体系”不仅为破解充电焦虑提供了系统性答案,更勾勒出新能源汽车融入新型电力系统、参与能源革命的未来蓝图。
当前,该体系及其支撑的系列智能平台,已在多个城市和大型充电网络中得到应用验证,展现出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稳定性和改善用户体验的综合效益。随着“车-桩-网-荷-储”高效互动的深化,以及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持续融入,这一生态体系有望释放更大的潜能。正如付琨在接受采访时所强调:“充电的终点,不应只是补能。我们的愿景是构建一个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多方高效互动、价值充分共享的绿色能源生态。让每一辆新能源汽车,都成为清洁能源网络的活跃节点,每一次充电行为,都为实现可持续出行和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在新能源汽车迈向全面市场化的关键阶段,付琨创新打造的能源供给新生态,无疑为中国乃至全球提供了一条兼顾发展效率与绿色转型的实践路径。(文:路俊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