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光环”BUFF叠满,“天枢智能”究竟硬核在哪?
【汽车焦点 资讯】
黄金假期余热未尽,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这家成立仅74天的第100家“新央企”,已然进入了全速奔跑的状态。
10月9日,长安汽车正式加入“CCTV品牌强国工程”;11日又成为人民日报社“品牌强国计划”成员单位。顶级国家级媒体的连续加持,这不仅是对长安汽车41年深耕造车领域的肯定,更是对其在智能化转型中所展现的技术实力与产业担当的高度认可。
然而,在汽车行业全面迈入“智能化+电动化”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车企间的竞争早已不再局限于动力参数与硬件堆叠,而是全面转向软件定义汽车的全新时代。尤其是在智能驾驶领域,汽车厂商追求的已不再是简单的驾驶辅助功能,而是对“安全”这一终极命题的深刻回应。
长安汽车的“新长安·新安全——天枢智能”应运而生,以“零事故、零伤亡”的极致目标为导向,构建了从感知到决策再到执行的全链路安全技术体系。这不仅是长安汽车独特的智能化技术路径,更是其对于行业现状与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和精准回应。
重塑竞争边界:核心技术突破,筑牢安全底线
伴随科技的快速发展,安全风险正在从传统硬件风险向复杂的软件系统风险不断演变。尤其是智能驾驶技术,随着L2级辅助驾驶的加速普及,智能驾驶技术迎来关键的窗口期,同时也迎来诸多技术瓶颈与安全困局:
感知局限与场景盲区:当前行业内绝大多数车企的感知技术主要依赖传统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这种组合在复杂光线条件下(如逆光、雨雾天气)存在感知精度不足的问题。同时,对于长尾场景(如高速路上的散落障碍物、山路盲区来车等)的应对能力有限。
决策算法的单一化与低效:许多车企的智能驾驶算法主要基于预设规则,缺乏对动态环境的深度理解与实时学习能力。这种方式在面对复杂交通环境时,容易陷入“规则失灵”的困境。
执行响应速度的滞后:智能驾驶的执行效率往往难以匹配复杂场景的快速变化,尤其是在湿滑路面、爆胎等高风险场景下,车辆的动态稳定性成为一大挑战。
面对这些行业共性难题,如何通过底层技术创新,实现用户体验的飞跃,无论是感知决策一体化的端到端架构,还是多模态大模型与车辆控制系统的深度融合。作为造车“国家队”,安全是长安价值观的本色,“新长安·新安全——天枢智能”以“眼明-脑灵-腿快”的三大核心技术平台为基础,给出了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力:长安“天枢智能”的行业领先性
行业首创的全场景感知能力。长安汽车在业内率先提出“眼明”的全场景感知解决方案,突破传统单一传感器的限制,广泛应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与多路摄像头的融合技术,打造“全天候、全场景、全时段”的感知体系。
以长安启源Q07为例,该车型是同级中唯一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其激光雷达最远探测距离可达300米,即使在暗光条件下,130米内依然能够精准识别车辆。这一技术突破不仅增强了系统的冗余性,更显著提升了感知精度与可靠性,为用户提供了“看得见”的安全保障。
在行业对比中,许多车企的高阶自动驾驶功能仍依赖高精地图与规则算法,难以对实时动态场景进行精准响应。而长安的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已实现对复杂场景的实时动态捕捉,这使得其在感知能力上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算法升维:从规则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跃迁。“脑灵”平台的核心在于长安自主研发的多模态大模型算法。传统的规则驱动算法通常基于“如果-那么”的固定逻辑,缺乏自学习能力,无法应对复杂交通场景。而长安的天枢大模型通过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模态信息输入感知中枢与计算大脑,能够实现对复杂动态场景的深度学习与实时优化。
例如,在高速领航模式下,天枢智能通过数据驱动算法,将百公里内的用户舒适体验提升了60%。这一算法突破不仅让智能驾驶更智能,更让用户“敢用、想用、爱用”。
极限操控:行业最快的执行响应速度。行业数据显示,目前大多数车企的智能驾驶系统在执行层面的反应速度约为50-100毫秒,而长安的“腿快”平台将驱动与制动响应时间压缩至10毫秒,仅为人类眨眼时间的1/30。这种级别的执行能力让车辆在面对湿滑路面、爆胎等极端场景时,能够在0.1秒内完成动态修正,显著降低失控风险。
此外,长安的分布式电驱系统使得四轮独立控制成为可能,这不仅提升了车辆的动态操控性,更让高阶智能驾驶具备了“职业车手级”的稳定性。
行业影响:从“跟随者”到“领跑者”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以智能化为核心驱动力,开启“技术跟跑”迈向“全球领跑”的新赛道。而长安汽车的“天枢智能”体系以安全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构建起智能预警与数据协同的全链路数字质量,正在逐步将自身从“跟随者”转变为“领跑者”。
技术基座的全球领先性。长安汽车构建的SDA中央环网架构,是全球唯二的“中央+区域”环网架构。该架构不仅具备百万分之一秒的反应速度,还支持双向冗余切换能力,这种架构优势让长安在高阶智能驾驶领域具备了全球顶尖的技术竞争力。
数据驱动的技术迭代能力。数据是智能驾驶时代的“燃料”,长安以5亿公里的真实路测数据和137类动态标签为基础,通过7X24小时的闭环训练体系,实现了技术的持续进化。当行业友商仍在纠结于100km/h的AEB上限时,长安的天枢智能已将这一安全红线推至135km/h。
用户价值的深度挖掘。在长安的智能化逻辑中,安全不仅是技术的基础,更是用户体验的核心。无论是健康座舱的“清新·矫姿·释压·守护”四维设计,还是心理安全层面的AI情绪识别,长安始终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将技术转化为真正的情感价值。
技术底座对体系形成支撑。长安汽车建立起“六国十地”全球协同研发布局,已在16大领域,建成44个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中心,200余个实验室。拥有全球最严苛的CA-ITVS新汽车验证体系,建成行业唯一的“智能汽车安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全球领先的智能网联测试中心——长安汽车天枢智能实验中心,该中心拥有全球仿真测试、人因工程测试等6大集群实验室,获SGS国内首个目击测试实验室认证。
结语:
在智能驾驶领域,长安汽车以“天枢智能”重新定义了中国品牌的技术高度和行业格局。从“眼明-脑灵-腿快”三大核心技术平台,到全球领先的技术基座,再到用户体验的全面提升,长安汽车不仅提出了属于自己的智能化技术路径,更为行业树立了“以安全为核心”的发展标杆。
未来,随着汽车智能化的不断深入,长安汽车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安全为使命,为全球用户提供更智能、更安全、更人性化的出行解决方案。这不仅是长安汽车的企业愿景,更是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智能化浪潮中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