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微博亮剑清朗行动,汽车行业斩断“黑嘴”毒藤

作者:综合报道 来源:汽车焦点
11549 0
2025-07-18

  【汽车焦点 资讯


中央网信办发起的“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如同一场期盼已久的及时雨,为饱受无端攻击和谣言困扰的企业,尤其是近年来风波不断的汽车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就在近期,新浪微博积极落实行动要求,果断出手,对一批违规账号依据情节轻重实施了从7天到1个月不等的阶段性禁言处置。

这记重拳,在汽车圈内激起了强烈回响。为何反响如此热烈?因为汽车行业,早已成为这些网络“黑嘴”兴风作浪的重灾区。

图片1.png

精心策划的“绞杀”,网络“黑嘴”:狡猾且危害巨大的对手

耗费数年心血打磨的新车上市在即,市场热度正高,却毫无征兆地被海量来源不明、内容惊悚的“爆料”瞬间包围——刹车失灵、功能隐患、偷工减料……这些信息往往裹挟着精心剪辑的视频片段或看似专业的“技术分析”,真伪难辨,像病毒一样在各大平台疯狂扩散。

经历过这样场景的车企不在少数:从因外观设计被恶搞为“灵车”,陷"黑公关"漩涡,到 “L3级自动驾驶汽车首例判决”等不实谣言在网上广泛传播。

这绝非个案,而是一场针对中国汽车创新的、有组织有预谋的舆论战争。

拆解“黑公关”三板斧:攻击车企的灰色生意经

深究其道,“黑嘴”们的套路高度雷同,将技术争议(如驾驶安全、电池续航)刻意扭曲为“品牌骗局”,打上#行业黑幕#等煽动性标签引爆传播;他们精通“扣帽子”话术,将企业间的正常竞争污名化为“打压民族企业”;编造有关产品存在安全隐患、价高质劣的诋毁性言论;甚至公然侮辱、诋毁车企及高管。除此之外,他们更擅长在车企融资尽调、新品上市或战略转型的生死时刻,在短时间内制造“舆情海啸”。一时间,文案高度雷同的“用户声讨”批量涌现, IP地址遍布全国,行动整齐划一,俨然一支训练有素的“数字军队”。种种操作,让企业猝不及防,损失惨重。

图片2.png

这种“黑稿定调+水军刷屏”的组合拳,企图将一款创新产品扼杀于上市摇篮,其狠毒精准堪比“暗夜毒藤”——表面看是几篇漏洞百出的帖子,实则每一根藤蔓都缠绕着利益链条:从接单策划的MCN机构,到批量养号的灰产团队,再到幕后金主支付的“封口费”或“竞品佣金”。

令人忧心的是,黑嘴的“武器”还在升级换代。AI生成内容(AIGC)的滥用,让造谣成本急剧降低、可信度虚假攀升。清华大学陆洪磊教授点破要害:AI谣言完美契合“语境适宜+情绪投射+治理滞后”的传播裂变模型,传统辟谣如同徒手挡箭。黑公关已进化成打不死、驱不散的“百足之虫”——封号?他们秒换“马甲”;追查?服务器早迁海外。技术本应驱动进步,却沦为搅乱舆论的工具,令人扼腕。

从扭曲事实到操纵流量,从传统水军到AI造谣,“黑嘴”们不断升级的武器库,其终极目标清晰而险恶:扼杀创新火种,蚕食产业根基。

从“被动挨打”到战术觉醒,车企学会了“主动亮剑”

面对“黑嘴”的猖獗,被动防守等于坐以待毙。好在行业正在觉醒,以多元手段构筑反击战线。在《民营经济促进法》(2025年5月20日施行)中将“网络诽谤侵害企业权益”明确定性为违法的强支撑下,车企们正以司法实战为锤,锻造出对抗黑公关的行业盾牌。

而微博此次的雷霆行动,以及整个清朗专项行动的深层价值,远不止于惩处几个账号或团伙,更在于重塑健康营商生态的底层逻辑——技术是车企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但清朗、公平的舆论环境,才是滋养创新、保障企业健康成长的“氧气”。

图片3.png

总而言之,流量本无原罪,但以“砒霜”为蜜糖的短视行为,终将遭市场反噬。清朗·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是维护市场秩序、保护企业和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举措,而微博的禁言就是清朗行动的序章。想要彻底净化汽车舆论场,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行业自律,减少“黑嘴”现象的发生。当企业的技术真相被恶意信息流淹没,谣言蚕食的不仅是单个品牌的声誉,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向高端化、全球化跃迁的战略根基。唯有让谣言“发不出声、传不远、信不了”,才能守护企业安心创新的火种,让真正的好车,凭实力而非口水,赢回舞台中央的荣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