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盲目乐观
【汽车焦点 快讯】
前几天,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了5月份汽车产销数据,同比增长18.2%和14.5%。立马,就有业内人士大胆地预测:2020年中国汽车全年总体的产销量有可能超过2019年。这个美好的预测让已经被疫情困顿了半年都有点精神恍惚的中国汽车人感到为之一振。
说实在的,我也希望能够是这样,但积极≠盲目乐观。因为我们在走访市场中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是:经销商们的零售数据并没有官方公布的那么“美好”。“只能说自3月复工复产以来,每个月都有所改善,市场慢慢恢复,但同比仍然没有超过去年”。
中国在2009年汽车产量突破1000万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开始,不少车企就走上了持续扩张产能的道路。我们经常能看到“关于某品牌的第几工厂正式投入运营”的报道。据悉,目前中国境内的汽车制造企业总共有七十余家,大大小小的汽车生产工厂数百个。
2018年,中国汽车迎来了28年来的首次负增长。拼命扩充产能建设生产工厂的结果就是,中国汽车产能严重过剩。而这些工厂极有可能,在还没收入前期投资成本的情况下,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
以北京现代为例,该公司在中国拥有5间工厂,这些工厂的年产量大约在165万辆左右。而2018年北京现代的销量仅有76.6万辆,还不到其全部产能的一半。于是,2019年4月,北京现代关闭其第一工厂。
这,难道不是当初盲目乐观的结果?而北京现代也不是个例。
新基建的大力推动,让我们看到了新能源汽车的机会,但2020年4月7日,工信部组织起草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也让笔者有点担忧。意见稿进一步放宽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门槛,删除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有关“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停止生产的时间由12个月调整为24个月、删除有关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申请准入的过渡期临时条款和删除新建纯电动车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同时满足《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管理规定》的条款。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数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相当严重。2015-2017年6月底,国内已经落地的新能源整车项目超过了200个,各类车企已经公开的新能源汽车产能规划超过2000万辆,是《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设定目标的10倍。
此前,奇点汽车首席执行官沈海寅曾预计,当前中国电动汽车创业公司中只有10%能够在未来五年内存活下来,而一些汽车分析师甚至认为这个数字只有1%。
进一步放宽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门槛,不会加剧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能过剩吗?不会造成更严重的投资浪费吗?
希望,我是那个杞人。
2020年,不悲观,也不盲目乐观,做好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
21世纪经济报道/王丹妮